■ 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李舒瑜
深圳作為創新之城,連日來,在深圳代表團審議現場,科技創新是最熱話題之一。原始創新能力如何提升?灣區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怎么建立?專精特新成長沃土怎么培育?代表們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實施灣區未來產業創新網絡計劃
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定位。省人大代表、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吳以環說,大灣區建設三年多來,科技創新成果豐碩,但是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體制機制性問題。比如,灣區各城市在政策協同、創新要素流通等方面缺乏強有力的協調機制,基礎研究和前沿應用內生成果不足等。
近十年,美國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NNMI),通過開放式創新平臺,將產業、學界和政府的創新資源連接在一起,推動制造技術創新并加速其商業化過程。吳以環建議,參考其投入和運行模式,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產業創新網絡計劃”,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核心,與高校及科研院所聯盟、產業基金助力的模式,創立新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未來產業創新網絡如何運行?吳以環建議,依據各城市對未來產業規劃及行動計劃,鼓勵“市-區-企-校-基金”以聯合體競爭方式分別承接未來產業相關基礎支撐研發平臺建設。研發平臺扮演“孵化器”角色,打通技術成果轉化的創新鏈條,使新技術應用能夠快速過渡到量產階段。
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抱團出海
專精特新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省人大代表、新國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祥說,截至2021年底廣東省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429家。讓更多“小巨人”成長起來,是廣東堅持制造業當家的內在邏輯,也是建設科技強省的有效路徑。
劉祥說,產業全球化是未來科技制造業重要發展方式,但目前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體國際市場銷售占比仍較低。建議我省出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走出去”激勵政策,為企業提供法律、知識產權等方面咨詢,組織企業“抱團出海”搶訂單拓市場。
劉祥還建議努力培育一批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細分市場領域獨樹一幟、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專精特新企業集群,讓更多“小巨人”撐起“大創新”。
全力甩掉“卡脖子”的手
廣東是制造業大省,省人大代表、南山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楊丹說,與實現“制造業當家”的要求相比,廣東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制造業關鍵環節“卡脖子”問題仍待解決,高端芯片、精密軸承、工業軟件等關鍵產業鏈環節高度依賴進口,即使在5G、超高清視頻、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領域,也存在受制于人的情況,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仍需提升。
“廣東制造”如何甩掉“卡脖子”的手?楊丹認為,一是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聚焦國家重大專項和產業鏈布局,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及產品的國產化替代;二是要組織產業聯盟,加強官產學研合作,集中資金、人才、資源,集中攻關,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路徑”;三是暢通“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轉移擴散、首次商業化應用”的創新鏈條,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深圳特區報廣州1月15日電)
- 上一篇:制造業當家需要更多“小巨人”
- 下一篇:“小巨人”批量誕生的寶安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