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11月17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鄒媛)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被譽為“新黃金”“新石油”。
深圳如何“掘金”?15日,深圳數據交易所(以下簡稱深圳數交所)正式揭牌,至此,北上廣深均開啟了新時代的數據交易探索。那么,深圳數交所如何脫穎而出,疏通整個數據交易流轉鏈條,更好地實現數據要素價值?
海量數據蘊含新型富礦
深圳數交所成功落地國內首單場內跨境數據交易,買賣雙方究竟交易了什么?
從海量新聞信息中形成關鍵字智能摘要,構建行業標簽、事件標簽、產品標簽及概念標簽,這些標簽有利于識別關鍵信息,對市場巨量信息進行聚合分析,可以有效預防風險,更準確地預測市場未來走向,輔助投資機構進行投資研究決策。數庫(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數庫SmarTag新聞分析數據”產品,通過深圳數交所出售給了5家境外資產管理公司。
看似簡單的交易背后,深圳數交所需要聯合交易主體、第三方律所進行多方審查;同時,對跨境數據交易業務中的風險進行識別及防控,從交易主體、交易標的、交易方式及跨境場景要求,給予專業、全面的評估意見等,以保障數據合規安全跨境流通,保護數據交易多方主體的相關權益。
這也是深圳探索跨境數據流通交易和規則銜接的一次成功實踐。截至目前,深圳數交所完成登記備案交易達415筆,交易金額超11億元,其中,跨境交易14筆,交易金額1115萬元。
支撐這些交易的背后,是高質量數據供給以及豐富數據應用場景。記者梳理后發現,深圳數交所的賣方數據商中,以科技類企業為主,落地的應用場景覆蓋氣象分析、海洋分析、金融科技、數字營銷、公共服務以及疫情防控等53類。超600種數據產品的接入,能夠有效促進數據的供需雙方達成銜接。
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表示,交易所具有明顯的探索性質,目前商業模式、交易品種和內容都不成熟,需要各方更多的探索。深圳可以走出適合深圳、適合大灣區的獨特路徑。
那么,深圳優勢在哪?
在制度保障上,深圳已出臺國內首部地方數據領域綜合性立法《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為開展數據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法規支撐;在產業優勢上,2021年,深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占GDP比重達 30.6%,總量和占比均位居全國第一,且集聚了華為、中國電子、中興、騰訊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經濟領軍企業,以及一流的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在數據要素流通規則和標準制定上擁有強大話語權、公信力。
安全規范的數據交易環境是數據交易買賣雙方敢于交易、樂于交易的關鍵條件。深圳數交所構建了數據交易規則機制,如建立內外結合、專家委員會為主的合規審核機制,已制定發布12項交易規則和管理制度,正在制定9項技術標準和規范,并參與6項國家、地方標準制定;在數據安全流通領域,深圳數交所推動隱私計算等技術互聯互通,打造支撐數據跨域、跨境流通的交易環境,實現“安全可信、可控、可追溯”。深圳還牽頭成立全國首個隱私計算開源社區(Open Islands),參與單位超過80家,發布開源種子平臺1.0版本,已應用于某能源企業。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據交易所
數據交易所的探索創新應該選擇怎樣的突破口?
國家信息中心原黨委書記、常務副主任,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研究院名譽理事長杜平認為,數據交易場所建設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當下政府服務和監管都沒有成熟可借鑒的經驗和標準化的解決方案。未來,全國數據交易場所應實行“錯位互補”,建立“國家級+區域性+行業性”多層次數據交易場所一體化發展大生態。
目前,深圳數交所已構建了多元的開放生態,吸引了數據提供方、數據商、數據需求方等484家市場參與主體,覆蓋全國26個省市,深圳市外占比達76%;同時為深圳引入了8家數據開發企業。
深圳數交所正以建設國家級數據交易所為目標,未來兩到三年,將建設成為交易規模最領先、數據資源最豐富、開發應用最活躍、流通支撐最有力的數據要素流通樞紐,在數據跨境、數據空間、數據資產入表等方面形成示范性成果,并成為全國數據流通交易生態核心。交易規模將超100億元,設立100家以上合規工作站,培育、引入50家以上數據服務企業,對經濟增加值貢獻超過50億元。
“深圳是探索開展數據交易的最佳實驗田。”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郭子平表示,改革創新是深圳城市發展的基因,在土地要素、資本要素市場配置改革中,深圳敢為人先,努力推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未來,深圳將依托數據交易所生態,形成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創新資本生態圈和支持體系,建成多領域的國際性數字經濟產業賦能中心。
- 上一篇:數量將突破7000家大關,連續6年全
- 下一篇:福田區數字經濟發展成果發布 引